作为每天和商品后台打交道的电商博主,见过太多新手栽在「类目」上:有人把连衣裙错放到「T 恤」类目,导致流量腰斩;有人分不清「品类」和「类目」,报活动时直接被系统拒之门外。今天用 3 个实操案例,教你快速查清商品类目,彻底搞懂这两个让 90% 新手头疼的概念 —— 毕竟对电商人来说,类目找不对,努力全白费。
一、3 步查清任意商品的「官方类目」,新手也能秒会
不管是想选品、报活动,还是优化标题,第一步都得知道商品属于什么类目。以拼多多、淘宝、京东三大平台为例,亲测有效的查询方法如下:
第 1 步:利用平台搜索框反向查询
在淘宝搜索「无线蓝牙耳机」,随便点进一个销量高的商品,下拉到详情页最底部,找到「宝贝参数」栏,里面的「类目」项会明确标注「影音电器 > 耳机 > 蓝牙耳机」。
原理:爆款商品的类目 99% 是正确的,跟着大店走不容易出错。
第 2 步:用平台后台的「类目查询工具」
拼多多商家后台有个「发布新商品」入口,输入商品关键词后,系统会自动推荐 3 个最匹配的类目。比如搜「儿童保温杯」,会显示「家居用品 > 保温容器 > 保温杯」「母婴用品 > 喂养用品 > 水杯」等选项,选第一个推荐的基本没错。
第 3 步:查行业大盘的类目分布
在生意参谋(淘宝)或商智(拼多多)里,搜商品关键词后看「市场分析 – 类目分布」,哪个类目占比最高(比如「连衣裙」在「女装 > 连衣裙」类目占比 87%),就选哪个。这招尤其适合模糊品类,比如「防晒衣」既可能在「女装 > 外套」,也可能在「户外用品 > 防晒装备」,看大盘数据最靠谱。
划重点:同一商品在不同平台的类目可能不同(比如「电动牙刷」在京东属「个护健康」,在拼多多属「家居清洁」),一定要按目标平台的规则来。
二、90% 的人都搞混:品类和类目到底差在哪?
举个简单例子:你在超市买东西时,「零食」是品类(按功能划分的商品群体),而「膨化食品」「坚果炒货」「巧克力」是类目(平台规定的具体分类)。具体区别看这 3 点:
- 划分逻辑不同
品类是「用户视角」,比如「早餐食品」涵盖面包、牛奶、麦片(用户早上吃的都算);
类目是「平台视角」,面包属于「烘焙食品」,牛奶属于「乳制品」,分属完全不同的类目树。
- 作用场景不同
做选品时看品类(比如发现「低糖零食」这个品类在增长),上传商品时看类目(必须按平台类目树填写,否则无法上架)。
案例:去年做「益生菌牙膏」,品类上属于「口腔护理新品类」,但在平台类目里必须选「个人护理 > 牙膏」,选错会导致搜索不到。
- 灵活性不同
品类可以自定义(比如把「带灯化妆镜」归为「美妆工具新品类」),但类目是固定的(各平台每年会更新类目表,但不会让商家自己创造)。
欢迎加入店托易淘宝交流圈:
三、类目填错的 3 大后果,新手务必避开
上个月有个粉丝私信我:店铺突然被降权,流量掉了 70%,排查后发现是把「充电式热水袋」错放到「家居饰品」类目,而正确类目应该是「生活电器 > 取暖电器」。类目错误的坑,踩一次就可能让店铺元气大伤:
- 流量断层:平台的搜索和推荐机制依赖类目标签,错放类目会导致商品出现在错误的流量池(比如把「婴儿纸尿裤」放到「成人纸尿裤」类目,永远触达不到宝妈用户)。
- 活动被拒:几乎所有平台活动都有类目限制,比如拼多多「百亿补贴」只对「3C 数码」「美妆个护」等特定类目开放,错放类目连报名入口都找不到。
- 处罚风险:多次错放类目可能被判定为「滥发信息」,轻则下架商品,重则扣分罚款(淘宝单次扣 2 分,拼多多直接限制发布商品 3 天)。
四、类目优化的 2 个高阶技巧,流量直接翻倍
技巧 1:用「类目词 + 属性词」组合标题
比如「连衣裙」的类目是「女装 > 连衣裙」,标题里加入「连衣裙 夏季 碎花」(类目词 + 属性词),比只写「碎花长裙」更容易被系统识别类目相关性。
技巧 2:定期检查类目是否更新
每年 3 月、9 月是平台更新类目的高峰期,比如今年淘宝新增了「宠物智能用品」类目,之前放在「宠物用品 > 其他」的商品,及时调整后流量平均增长 30%。
ADs:店托易是一个电商卖家问答交流社区,更是一个电商网店托管代运营品牌,电商运营顾问微信:dty8798
课程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