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新手拍片子时会纠结:“剪映是不是太简单了?能剪出专业感吗?” 作为用剪映剪过 300 + 条视频(包括商业短片、vlog、产品广告)的博主,可以肯定地说:只要不是做电影级特效,剪映完全能满足从 “素材到成片” 的全流程需求。
今天就把 “拍片子用剪映” 的实操步骤拆成 6 步,从拍摄前的准备,到剪辑时的节奏把控,再到最后的调色导出,每个环节都结合剪映功能讲透,新手跟着做,不用学复杂理论也能剪出流畅的片子。

拍片子怎么用剪映
一、拍摄前:先搞懂剪映 “吃什么素材”,避免后期返工
剪映对素材的兼容性很强,但前期拍得好,后期能省 50% 时间。拍片子时注意这 3 点,剪辑会更顺手:
- 镜头尽量稳定:如果没有稳定器,拍的时候用手肘贴紧身体(减少手抖),或者借助桌面、栏杆当支撑。要是拍出来还是晃,剪映的「防抖」功能(在「剪辑」→「防抖」里,选 “增强” 模式)能救场,但效果不如前期拍稳的素材。
- 多拍 “空镜头” 和 “备用素材”:比如拍探店 vlog,除了拍店铺环境,多拍 3-5 秒的街道、门窗、产品细节(空镜头),剪辑时用来转场或填补画面空缺。剪映的时间轴经常需要 “补时长”,这些素材能派上大用场。
- 收音清晰是关键:剪映的「降噪」功能(「音频」→「降噪」)只能处理轻微杂音,如果环境音太吵(比如菜市场、马路边),后期很难修复。建议拍人声时(比如采访、旁白),离麦克风近一点,或用手机外接小蜜蜂(几十块的入门款就行)。
欢迎加入店托易剪映论坛社区圈子,定期分享剪辑资源:
二、导入素材:3 步整理素材,剪映里找东西不迷路
拍回来的素材往往乱糟糟(几十段视频 + 图片),先在剪映里做好分类,后续剪辑效率翻倍:
- 批量导入,剔除废片:打开剪映→「开始创作」→「导入」,一次性选中所有素材(按住 Ctrl 键批量选)。导入后先快速预览,长按没用的片段(比如拍糊的、手抖严重的),点击「删除」,避免占用时间轴空间。
- 给素材 “贴标签”:重要的片段(比如人物讲话、关键动作),可以右滑素材→点击「标记」,输入关键词(如 “主角采访 1”“产品特写”)。剪映会按标记时间排序,找素材时直接在「素材库」→「标记」里搜关键词,比翻时间轴快 10 倍。
- 按 “场景” 分组:如果片子分多个场景(比如 “开头 – 发展 – 高潮 – 结尾”),可以在时间轴上用「分割线」(点击时间轴空白处→「添加标记」)隔开,方便后期调整顺序。
三、剪辑核心:3 步剪出片子节奏,从 “杂乱素材” 到 “流畅叙事”
剪映的剪辑逻辑是 “时间轴 + 轨道”,新手别想着一步到位,按 “粗剪→精剪→调节奏” 的顺序来:
- 第一步:粗剪定框架:把保留的素材按 “时间顺序” 或 “逻辑顺序” 拖到时间轴主轨道(最下面的轨道),删掉明显多余的部分(比如开头的黑屏、结尾的关机画面)。比如拍旅行 vlog,先放出发镜头→路上风景→目的地画面,先搭出故事的 “骨架”。
- 第二步:精剪修细节:用「分割」和「删除」优化每个片段:
- 人物讲话时,删掉 “嗯”“啊” 等口头禅(播放时听到卡顿就分割,删掉中间的废片段);
- 动作镜头(比如做饭、拆箱)保留 “起手” 和 “结束” 动作,中间过程可以加速(选中片段→「变速」→“常规变速”,拉到 1.2-1.5 倍,不影响观感)。
- 第三步:用转场和时长控节奏:
- 转场别乱用!同一场景的镜头(比如都是室内)用「基础」里的 “叠化”(时长 0.2 秒);场景切换(比如从白天到黑夜)用 “闪黑”“运镜模糊”(时长 0.3-0.5 秒),剪映的「转场」库在轨道之间的缝隙点击就能加。
- 重要画面(比如产品特写、人物表情)留 3-5 秒,次要画面(比如空镜头)1-2 秒足够,避免观众走神。
四、加音频:剪映 “声音魔法”,让片子更有感染力
很多人剪片子只关注画面,忽略了音频 —— 其实好的声音能让观众 “代入感翻倍”。剪映的音频功能足够用,重点抓这 3 点:
- 背景音乐选 “不抢戏” 的:在「音频」→「音乐库」里搜关键词(比如 “治愈”“悬疑”),选 “无版权” 标签的音乐(避免侵权)。导入后把音量拉到 20%-30%(选中音乐轨道→「音量」),确保不盖过人声或原声。
- 原声处理:降噪 + 音量平衡:
- 环境音吵?选中原声轨道→「音频」→「降噪」,强度拉到 40%-60%(太大会失真);
- 不同片段音量忽大忽小?用「自动音量」(在「音量」旁边),剪映会自动平衡整体音量。
- 加音效提升细节:剪映的「音效库」藏着很多宝藏(比如 “开门声”“相机快门”“笑声”),在关键画面加一点(时长 0.5 秒内),能让片子更生动。比如拍开箱视频,拆包装时加 “撕胶带声”,比单纯的画面更有代入感。
五、调色 + 特效:剪映 “美颜术”,让片子质感 up
新手容易陷入 “特效越多越好” 的误区,其实剪映调色和加特效的核心是 “突出内容”,而不是炫技:
- 调色先 “统一色调”:
- 拍出来的素材颜色乱(比如上午拍的偏黄,下午拍的偏蓝)?用「调节」→「色温」「色调」统一(比如都拉到偏暖或偏冷);
- 懒人可以直接用「滤镜」(在「调节」旁边),选一个滤镜应用到全片(点击滤镜轨道→「应用到全部」),再把强度降到 30%-50%(保留画面细节)。
- 特效只加 “关键帧”:比如拍产品视频,想突出某个功能,可以在展示时加「特效」→「光效」里的 “光斑”(强度 20%),持续 1-2 秒;拍 vlog 转场时,加 “运镜” 里的 “推镜” 特效,模拟镜头移动感。记住:全片特效不超过 3 种,不然会显得乱。
- 文字字幕 “清晰第一”:剪映的「文字」功能足够用,标题用 “大字幕”(粗体 + 对比色),人物讲话加 “识别字幕”(「文字」→「新建字幕」→「识别字幕」,自动生成后检查错别字),字体选 “无衬线体”(比如思源黑体),避免花里胡哨看不清。
六、导出 + 复盘:剪映 “交作业”,这些参数别瞎调
最后一步导出很关键,参数错了可能白剪:
- 分辨率选 “1080P”:在「导出」界面,分辨率默认 1080P(清晰度够,文件也不大),帧率 30 帧(流畅不卡顿)。别贪大选 4K,除非你的素材是 4K 拍的,否则会模糊,还占内存。
- 导出后 “二次检查”:导出后别直接发,用剪映打开成品,拉到最大画面检查:有没有错别字、画面边缘有没有黑边、转场是否生硬…… 发现问题可以重新导入剪映修改(剪映会保留上次的编辑痕迹)。
- 多平台发布:比例适配:比如发抖音用 9:16 竖屏,发 B 站用 16:9 横屏,剪映里可以在「剪辑」→「裁剪」里改比例,改完记得检查画面是否完整(别把人物裁掉)。
新手常见问题:剪映用着卡?这样解决!
- 导入素材太多卡?先把手机里的其他 APP 关掉,或在剪映「设置」→「清除缓存」(不影响草稿);
- 剪辑时画面延迟?在「设置」→「性能设置」里打开 “硬件加速”;
- 没思路时 “模仿 + 拆解”:找一个你喜欢的片子,用剪映对着剪一遍(看人家怎么分镜头、调节奏),练 3 条就有感觉了。
其实剪映的强大之处,在于把复杂的剪辑逻辑简化成 “傻瓜式操作”,但想剪出好片子,核心还是 “内容大于技巧”—— 先想清楚你要讲什么故事,再用剪映的功能把它呈现出来。
你最近在用剪映剪什么类型的片子?遇到了哪些具体问题?评论区告诉我,我来帮你拆解决策方案~
Ad:从0基础到挑战短视频赚钱,报名5天精品短视频变现训练营,微信:dty8798
(若已加满,请网页右下角联系在线客服)
课程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