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短视频创作中,暗调照片(如逆光拍的人像、室内昏暗场景、夜景)是常见素材,但直接使用会显得 “压抑、模糊、缺乏细节”。很多人用剪映调亮时,要么画面变 “惨白过曝”,要么 “亮部过曝同时暗部更黑”,要么 “色调跑偏,失去原有的氛围”。

剪映怎么给暗调照片调色变亮
作为剪映实操博主,今天就把暗调照片的调色逻辑拆透:调亮不是 “盲目拉高光”,而是 “分层提亮 + 保细节 + 定风格” 的组合。从基础的曝光调整到进阶的风格化调色,新手跟着步骤做,既能让暗调照片变明亮清晰,又能保留画面质感和氛围,避免 “亮而无神”。
一、剪映调亮暗照片的 3 步基础流程(先解决 “能看”)
步骤 1:分析照片暗的原因(对症调光,避免盲目)
常见暗调类型及特点:
- 欠曝型:整体偏暗,暗部细节模糊(如室内灯光不足拍摄)
- 逆光型:主体暗、背景亮(如逆光拍人像,人脸黑、天空亮)
- 高对比型:亮部正常但暗部死黑(如光比大的场景,明暗差距大)
剪映判断方法:
导入照片后,点击「调节」→观察「直方图」:
- 波形集中在左侧(暗部)→欠曝型
- 波形左右分散(左暗右亮)→高对比型
- 中间有断层(暗部无过渡)→逆光型
步骤 2:分层调光(亮部不过曝,暗部有细节)
核心原则:
调亮的关键是 “让暗部亮起来,同时控制亮部不爆掉”,避免 “一调就过曝”。
剪映操作步骤:
- 先拉亮暗部(解决 “黑”)
- 点击「调节」→「阴影」(数值 + 30~50,根据暗部程度调整),让暗部细节显现(如人脸、室内物品)
- 「黑色色阶」(数值 + 10~20),进一步提亮最深的区域(避免暗部死黑)
- 示例:室内人像欠曝,阴影 + 40 后,人脸从 “看不清” 变得 “能看清五官”
- 再压暗亮部(防止 “过曝”)
- 若背景有亮部(如窗户、灯光),拉「高光」(数值 – 20~40),压暗亮部避免过曝
- 「白色色阶」(数值 – 10~30),收窄亮部范围(让亮部更沉稳,不刺眼)
- 示例:逆光人像中,高光 – 30 后,天空从 “惨白” 变回 “有蓝色细节”
- 最后调整体亮度(平衡画面)
- 「亮度」(数值 + 10~20):轻微提升整体亮度,别超过 + 30(否则易过曝)
- 「对比度」(数值 + 10~15):让明暗层次更清晰(避免调亮后画面发灰)
- 「清晰度」(数值 + 15~20):弥补调亮后可能出现的模糊(尤其暗部细节)
✅ 效果标准:
暗部能看清纹理(如衣服褶皱、墙面花纹),亮部无惨白过曝(如灯光有轮廓、天空有色彩),整体画面通透不灰蒙。
步骤 3:修正偏色(调亮后常出现的问题)
暗调照片调亮后,容易出现 “偏黄、偏绿” 等色偏,需针对性修正:
- 偏黄:「色温」(数值 – 10~15,向冷色偏)
- 偏绿:「色调」(数值 + 10~20,向红色偏)
- 整体发灰:「饱和度」(数值 + 5~10,让颜色更正,但别太高以免艳丽)
示例:
室内暖光拍的照片,调亮后偏黄严重,色温 – 12、饱和度 + 8,画面恢复自然肤色。
二、4 种风格化调色技巧(从 “能看” 到 “好看”)
风格 1:通透清新风(适合人像、生活照)
核心气质:
明亮、干净、肤色通透,适合朋友圈日常、vlog 中的生活场景。
剪映操作步骤:
- 基础调光后,「色温」-5~10(偏冷一点点,显清新)
- 「色调」+5~8(让肤色偏粉白,避免冷色显苍白)
- 加「滤镜」→「清新」→「初恋」(强度 20~30%,保留通透感)
- 「HSL」微调:绿色(饱和度 – 10,明度 + 15,让背景植物更清新)
示例:
调亮后的室内闺蜜照,加初恋滤镜后,肤色通透不发黄,背景绿植更显生机,整体像 “加了一层柔光”。
风格 2:电影感暗调(适合夜景、情绪照)
核心气质:
亮部有质感,暗部有氛围,不追求 “全亮”,保留电影般的高级感。
剪映操作步骤:
- 基础调光时,「阴影」只加 20~30(别太亮,保留暗部氛围)
- 「高光」-30~40(压暗灯光、屏幕等亮部,显高级)
- 「色温」+10~15(偏暖黄,模拟路灯、烛光的电影感)
- 加「滤镜」→「电影」→「青橙」(强度 30~40%,暗部偏青、亮部偏橙,对比强烈)
- 「颗粒」+10~15(增加胶片质感,避免调亮后太 “数码”)
示例:
夜景街拍照片,调亮后保留暗部的深蓝色,路灯处偏暖橙,加颗粒后像 “电影截图”,氛围感拉满。
风格 3:复古港风(适合老照片、人像)
核心气质:
亮而不爆,肤色偏暖,带轻微颗粒感,还原 90 年代港风的 “明艳又复古”。
剪映操作步骤:
- 基础调光后,「色温」+15~20(暖黄调,显复古)
- 「饱和度」+10~15(让颜色更浓郁,如口红、衣服颜色)
- 「HSL」:红色(饱和度 + 20,明度 + 10,让嘴唇更红);黄色(饱和度 – 5,避免肤色太黄)
- 加「滤镜」→「复古」→「港风」(强度 40~50%)
- 「暗角」+20~30(四角压暗,聚焦中间主体)
示例:
暗调人像老照片,调亮后肤色暖黄不发黑,红色衣服更鲜艳,加暗角后像 “老相机拍的港星海报”。
风格 4:森系通透风(适合户外、植物多的场景)
核心气质:
绿色鲜亮、空气感足,亮部带柔光,适合森林、草地等自然场景。
剪映操作步骤:
- 基础调光时,「阴影」+40~50(让树荫下的暗部亮起来)
- 「色温」-10~15(偏冷,让绿色更清新)
- 「HSL」:绿色(饱和度 + 15,明度 + 20,树叶更绿亮);蓝色(饱和度 + 10,天空更蓝)
- 加「特效」→「光效」→「柔光」(强度 10~15%,从顶部打下来,模拟阳光)
- 「褪色」+5~10(轻微降低饱和度,避免颜色太冲)
示例:
森林逆光照片,调亮后树荫下的小路清晰可见,树叶翠绿,顶部加柔光像 “透过树叶的阳光”,画面有 “呼吸感”。
三、调亮照片最容易犯的 3 个错误
- 只拉 “亮度” 滑块,导致画面发灰
直接把「亮度」拉到 + 50,结果暗部没亮多少,亮部先过曝,整体像 “蒙了层灰”。
解决:优先调「阴影」和「黑色色阶」(专门负责暗部),最后微调「亮度」,让暗部和亮部分层变化。
- 忽视 “高光” 控制,亮部过曝惨白
调亮时只顾着暗部,没压高光,导致窗户、灯光、天空变成 “一片白,无细节”。
解决:调亮前先观察画面中的亮部区域,提前把「高光」拉低 20~30,预留调亮空间。
- 风格化调色太早,基础没做好
一上来就加滤镜,结果滤镜加重了暗部或让亮部更爆,后期难修正。
解决:严格按 “基础调光(亮部 + 暗部)→修正偏色→风格化调色” 的顺序,基础没做好,加再好的滤镜也没用。
四、常见问题解答
❓ 问:逆光拍的人像,脸黑背景亮,怎么调才能脸亮又不爆背景?
答:用 “蒙版局部调亮”:
- 先按基础步骤压暗背景(高光 – 40,白色色阶 – 30)
- 点击「画中画」→「新增画中画」,导入同一张照片
- 用「圆形蒙版」框住人脸,羽化 + 30(边缘自然过渡)
- 只给蒙版内的区域调亮:阴影 + 50,亮度 + 20(人脸单独变亮,不影响背景)
❓ 问:夜景照片调亮后有很多噪点,怎么处理?
答:降噪同时保细节:
- 「降噪」+20~30(剪映「调节」里的功能,减少颗粒感)
- 「清晰度」+10~15(抵消降噪带来的模糊)
- 加「滤镜」→「质感」→「细颗粒」(强度 10%,用均匀颗粒覆盖噪点,更显质感)
❓ 问:批量处理多张同场景暗照片,怎么提高效率?
答:用 “预设” 一键套用:
- 调好一张照片后,点击「预设」→「保存为预设」,命名为 “室内暗调修正”
- 导入其他同场景照片,点击「预设」→选择刚保存的预设,自动同步参数
- 再根据每张照片的细微差异,微调 1~2 个参数(如阴影多 + 5 或少 – 5)
总结
剪映调亮暗照片的核心是 “分层 + 平衡 + 风格”——
- 分层调光:暗部亮起来,亮部不爆掉
- 平衡色调:修正偏色,让颜色自然
- 风格化:根据场景定风格(清新、电影感、复古)
新手别觉得 “调亮很简单”,掌握 “先解决暗部,再控制亮部,最后加风格” 的逻辑,就能避免 “过曝、发灰、没质感” 的问题,让暗调照片既明亮又有氛围。
觉得有用的话,点赞收藏,下次处理暗照片时直接套用流程,3 分钟调出通透又好看的效果~
ADs:从0基础到挑战短视频赚钱,报名5天精品短视频变现训练营,微信:18029063804